返回集团导航页

  • 校友之家

校友之家

首页校友之家

中学忆趣选

作者:1960届初三4班、1963届高三6班 庄移山 点击次数:6800次 创建时间:2022-01-06

校园壁画

1958年,进入一零一中上初二年级,全国掀起大跃进的热潮,赶美超英,丰粮高产,大炼钢铁,热火朝天。无论城乡 ,到处是鼓舞人心的标语口号,同时兴起了壁画热潮。一零一中学也画壁画,各年级各班也都组织了壁画小组。
我们初二四班,在陈葆琨美术老师的指点下,也有几位同学参加画壁画的活动,不记得是哪几位同学了, 但我和刘克纪是画了不少。

陈葆琨老师

前排左起:刘宝成、庄移山、陈葆琨老师、刘克纪、张承恕,
后排左起:刘维华、张万均、李明、王亚光。在美术教室前合影

这张全班合影,最左侧玻璃窗上贴着白纸的门窗就是陈葆琨老师的宿舍。

学生宿舍平房第一、二排改成了教室,陈老师就住在初二三班和初二四班中间的小房间里。陈老师和蔼可亲,但是抽烟很多,他的房间里烟味很浓。房间里摆满了盆盆罐罐,各色颜料汁、颜料粉、大刷子、小刷子,应有尽有。到了画壁画的时间,我和刘克纪等人就去陈老师的房间领受任务,拿图纸 ,领颜料,提着颜料桶去指定的墙壁干活。记得教室办公室的平房外墙、女生宿舍楼一、二层中间的高墙都是我们爬上脚手架画过壁画的地方。
物换星移,一零一现在的校园除了音乐教室还在,其它老建筑都已不复存在了, 更不用说墙上的老壁画,早已荡然无存!就是上网想找几张风格类似的壁画图片也很难。但从下面几张老照片中背景建筑的墙上依稀可见当年校园的壁画和标语。

注意后边墙上的壁画

左起:王兆兰、陈毓慧、马莉、王战英、王大贵。背后的墙上也有壁画。

大礼堂(同时也是大饭堂)三扇大门的两侧曾经绘有两个巨大的壁画,大家还记得这两张壁画吗?
我画的的壁画内容,有农民抱着丰收的麦穗、工人炼钢的图景,比较浪漫的是孙悟空攀在果树上吃蜜桃的漫画。

这张是由校友拍摄的一零一中校园的壁画

大概因为有着画壁画的经历,我也被吸收成为《前进报》的成员。我的主要任务是创作报头、插画和花边。记得参加前进报的还有屈延明、倪棠棣、侯柯娜、巫鸿等人。我们的“顶头上司”是张晓英。

这就是《前进报》的旧照。

《前进报》和广播台是一零一中最重要的宣传阵地。

参加校园壁画的创作和劳动,是少年时代的一个美好回忆。

游泳队

左起:李明、张万钧、庄移山、华光、左世远

中学时代最喜欢的运动莫过于游泳。颐和园昆明湖是我们游泳运动的摇篮。一零一中大操场旁边那个小小的游泳池也是我加入校游泳队的地方。从初一到高三,从来没有中断过在昆明湖和游泳池的游泳活动。

一零一中的游泳池

颐和园的昆明湖,是我学会游泳的地方。虽然之前5、6岁的时候,曾在厦门大学海滨浴场游过泳,但那时水性还不行,只是抱着大狼狗的脖子,由它带着我游到深水的跳板处。

我和弟弟在颐和园知春亭

小学时代就拜昆明湖所赐,习了水性,进了中学在游泳池游了几个来回,就被校游泳队的队长发现,觉得这个瘦小的初中生体格虽不健壮,但游泳姿势还不错,有点培养价值,于是吸收我加入了游泳队。这张游泳队的合影,前排左一是当时唯一的女生队员冯琢 ,左二金喜真,左三即是我。我属于最弱小之列。当时多么羡慕陈庆利发达的胸大肌。

游泳队在操场上的合影。站立的一排是游泳队的主力队员,左二是队长贾果,右一是陈庆利,他们健硕的体格就如斯巴达勇士。前排最小的是金喜真和我,分别坐在北京体院来的教练王采(中间)的两边。

贾果队长(前排中)和王采教练(后排中)
和我们这一批小队员留影。后排右一是我。
游泳训练要从如何做准备活动,从跑步、做俯卧撑、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呼吸、潜水等训练做起,活动量很大,锻炼很艰苦。然后是蛙泳、自由泳、蝶泳一样一样纠正姿势,改正动作。再就是一遍一遍练习,掐秒表,测速度,小竞赛,拼体力。一零一中游泳队唯一的标志就是发了一顶简单的游泳帽,中间白,两侧红。这顶游泳帽我一直用了六年,从初一到高三。

图为王采老师在印尼做教练工作(着红衣腿部有伤者)。

王采教练一辈子在国内、外从事游泳教学和训练工作,桃李满天下,尤其重视对青少年的游泳培训,是体育界资深游泳教练,对游泳事业贡献很大。这几年,当王教练和我们都已年过古稀,才又重新建立了联系,成为微信群友。
王采教练说:每位游泳工作者,游泳教师,教练,要终生爱水,了解水,喜欢水,拥抱水,深刻了解水与生命的宻切关係,它的性能,功能,历史,它的无比的奉献和活力,由此,深刻理解游泳的价值,我概括两句话《重返生命摇篮,感恩水之母爱》,怀着感恩母亲的心态,跳进它的怀抱中,再次获得水的滋养和无穷乐趣!
水上运动是我青少年时代参加最多的体育活动。其它体育项目我都是落后份子,跑不快,跳不高,投不远,抢不到球,“劳卫制”都难通过…... 唯有游泳、舢板、驶风、荡浆还说得过去。一次,因搬黑板不慎砸伤了脚趾,出血不少,用纱布包上了脚趾。下午就参加游泳比赛。当我跃身入水,一蹬腿,趾甲连同纱布就都掉了,但却浑然不顾,坚持游到终点。游泳锻炼了意志。
一零一中有一个传统,每届高中毕业年级都有同学游冬泳。眼看着我们成了高三学生,谁来继承和发扬这个传统呢?为了填补这个空白,我和三五位同学自告奋勇坚持冬泳,成立了冬泳队,还起了一个绰号叫“企鹅冬泳队”。从秋季开始,每天下午下了课,就到游泳池游泳。天气一天比一天冷,湖面开始结冰,我们就用木槌把冰砸开。先做准备活动,再用凉水泼身,然后就跃入水中,开始是游几十米、几米,后来冰层厚了,冰窟窿小了,跃入水中只能是涮一涮身子罢了。等爬上岸,浑身通红,血液畅流,也就不觉得冷了,赶快檫干,披上大衣,跑回房间换衣服。常常是全身浸在冷水中,头浮在水面上,大操场上的西北风卷着沙土刮过来,没有一点意志还真不行。记得一次,初中的美国小学妹卡玛丽达裹着大衣,包的严严实实,来到游泳池边弯腰看我们游冬泳。就这样,我们几个一直坚持到一月份放寒假为止。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是大连海运学院的学生。学院门前的凌水浴场被称为南海头,当年那里是大连工学院和海运学院师生最青睐的去处,好像是两座大学的专用浴场。每到夏季下午三四点钟,学生、教职员工和家属带着游泳圈、太阳伞、沿着一座废弃的水泥船坞架子奔向海边,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67年大串联时,一批哈军工学生也来游泳,他们白胖的身体和海运学院学生晒得黝黑的身体形成鲜明的对照。
1966年8月7日,大连市组织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活动。全市三千人参加,海运学院就有100名,是大连参加人数最多的单位。当时的大连市委书记胡明身体力行,五十多岁,带头下水。从付家庄游到星海公园,全程1万米。游泳大军的外侧有许多小船,彩旗招展,锣鼓喧天,更外面还有快艇巡逻,为着鼓励游泳健儿,也为着防止鲨鱼靠近。我也参加了这次万米游泳。大家为防止在海水里浸泡太久身体受凉,身上涂满了凡士林,脚上穿着深色袜子,据说手心脚心白色的活动物体在海水中容易成为鲨鱼感兴趣的目标。这是我一次游过的最长距离。

在大连星海湾荡浆

游泳成为我的一项爱好,曾经游过泳的地方,除了颐和园昆明湖,还有厦门、三亚的海水浴场、武汉长江、武汉东湖、湖南衡阳的湘江、大连付家庄、夏家河子、棒棰岛、法国蔚蓝海岸的尼斯、土伦等、也在敦刻尔克海滩下过水......

在大连黑石礁留影

劳动课

1960年代在101中校园的劳动队伍

我们的中学时代(1957-1963)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劳动。一零一中学主教学楼的一幅巨型标语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那时我就认为,这一教学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不可动摇的。学生要成为“三好学生”,政治好、学习好、身体好,就不能背离无产阶级政治的初心,就不能脱离人民,脱离劳动。
有校友回忆说:我们大多数同学也只是简单地知道,101中的半工半读班是王一知校长根据当时国家主席刘少奇的指示试办的。后来,校友读了《刘少奇选集》中黄峥写的《刘少奇提出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过程和意义》,才对半工半读班的创办有了进一步了解。
校友回忆说:”听一些老师回忆,101中的半工半读试点班就是具体实践国家主席刘少奇关于教育制度改革的思想,由王一知校长发起、郝树强主抓的,口号是“做教育革命的铺路石”。当时,王校长在接触学生的过程中感到一些学生有轻视劳动人民的倾向,希望通过半工半读,使学生像国外一样,经济上自立,以减轻国家和家长的负担。为此,宋广陵以学校党支部副书记的身份、郝树强以学校教务主任的身份主抓高中和初中半工半读班,并配备了比较强的教师班子。”

同学李明在擦玻璃

一般劳动,不过是整理房间,打扫卫生,逢节假日前夕来个大扫除。

修建游泳池劳动

师生劳动修建的游泳池

一零一中则把劳动扩大到美化环境,建设校园。例如学校的游泳池就是全校师生挖掘、修砌、引水建成的。劳动建设校园是一零一中的一个传统。学校动员全体学生自带脸盆,从水中到岸上,排成多队,手递手传,把泥水传到岸上,集体淘水,把一个用大石块整齐砌成但多年失修的水池,全部淘空,淤泥除净,再填入底砂,修成游泳池。再修筑一条从自流井到游泳池的暗渠,引清水入池。水满以后,同学们就有了一个夏天游泳,冬天冬泳的地方了。修完游泳池,几乎所有同学的洗脸盆,都被磕磕碰碰成了麻子,厉害的,不圆了。
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师生参加劳动更是扩大到学工、学农、学军、学社会服务。我们在圆明园一带的稻田地收割水稻,深秋时节赤脚下田,踩着冰碴把一捆捆水稻抱上岸,用打谷机脱粒。将打了霜的大白菜一颗颗收入菜窖。远行到东北旺、西北旺、温泉等地的人民公社参加劳动。正遇三年困难时期,与农民一起吃槐花、嫩柳叶包的“菜包子”,喝飘着几片菜叶的清水汤。那时穿着补丁裤、褪色布衣,与周围的老百姓相差无几。侯柯娜的小手表不慎滑落水田,全班同学下水田帮助找,踩着稀泥寻找却无法找到,深感惋惜。

何欣培等同学在公社的养牛场奋力修建牛场护栏

女同学们在养牛场挖坑修建护栏

不怕苦、不怕累是一零一同学们的风气,吃大苦、耐大劳是学生们的传统。就是掏厕所,拾马粪也是经常干的活,养成不怕脏,不怕臭,不惧困难的精神。五、六十年代,学生们崇拜的模范是掏粪工人时传祥、大庆铁人王进喜。
学工成为课程表的内容之一。在大饭厅和小饭厅之间,有两所独立的房屋,一个是金工车间,里面有车床,钻床,和钳工工作台;一个是木工车间,里面有一排排木工工案和各种工具。初中时有木工课,我们班每人制作过一个小板凳算是作业。

同学刘宝成(左)、朱东(右)在学校小工厂劳动

勤工俭学也是中学劳动教育的重要方面。我们全班都到颐和园当服务员。许多同学分配在各个大殿里当解说员,有的在长廊小卖部当服务员。我则是在佛香阁的茶座上端茶倒水。

颐和园佛香阁

我们还在32路公共汽车上当过售票员。当年的售票员既热情、又辛苦,一路上要笑脸相迎、喊着说话,停站时第一个跳下车,站在门旁扶老携幼,关门前要最后一个上车,保护所有乘客的安全。

网图:当年北京市公共汽车的拥挤景象

少年时期参加劳动,不缺少劳动教育,让这一代学生从小建立了亲近劳动人民,吃苦耐劳,懂得劳动创造财富,劳动为本分,劳动实践出真知的观念。不像现在,许多农民的子女都不参加劳动,不懂得农田劳作,甚至五谷不识。一零一学生无论是农民家庭出身、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出身还是干部子弟,都是以能和工人农民打成一片为荣。

初中同学王甲申在工厂

少年时代的劳动教育塑造了一代人的品质和本性,这代人的绝大多数,一辈子不会脱离劳动人民,不会贪污腐化,不会贪图享受,不会背弃共产党的初心。
后来,上大学时我干过码头工人扛大包的活,干过轮船底仓添火加油的活。搞“四清”时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打石头,拉大车,挖井、抗旱。当兵时,在连队当副指导员,带领全连在部队砖窑烧砖劳动;在火车站为货车皮装货、卸煤。种大田,收麦子,挖水渠,筑大堤,劳动是家常便饭。吃大苦,耐大劳,从不落后。

庄移山在河南偃师收麦子,劳动间隙留影

军垦农场的大学生一年四季都是头戴斗笠,赤脚下田(左三庄移山)

特别在军垦农场战天斗地,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几十里大堤,是大学生连队和部队连队一起并肩奋战修筑而成。工地上红旗招展,口号阵阵,一次次吹着冲锋号,挑土筑堤。平时一人挑一对箩筐,我们则肩挑四筐土,反反复复冲上大堤,再由坦克来压实。劳动强度之大无以复加。在潼湖农场也经历了抗台风、保大堤、护营房(草房)的搏斗。这都倚仗着少年时代在一零一中打下的劳动教育的底子,从不退缩,勇往直前。

1958年毛主席参加修建十三陵水库

教育不能脱离政治,教育不能少了劳动。国家的强大是亿万劳动人民用汗水浇筑而成。不忘共产党的初心,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是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团结起来,前进,团结起来,前进!一零一,你是永不自满的象征!”(一零一中校歌)

历史组退休教师、1966届初三6班王冬根据庄移山的“美篇”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