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集团导航页
首页校友之家
2022年12月14日,在这个寒冷的季节,北京一零一中前副校长文方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100岁。作为杰出教育家,他从1946年到1972年先后担任化学教员、教导主任和副校长,见证一零一从革命老区搬迁的全过程,为北京一零一中早期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八十载献身教育、一百年风雨历程,音容宛在、风范长存。我们沉痛缅怀为教育事业奉献终生的文方副校长!
|生平简介
文方,1922年12月30日(农历十一月十三),出生在天津的一个富商家庭。1940年从天津耀华中学毕业后考入了燕京大学。1941年12月底并入北京大学工学院化学系。1944年毕业后在天津海关做职员。1946年春天到解放区,并在华北联大接受半年的培训。1946年秋天被分配到张家口市立中学,任化学教员。1949年随学校进入北平,在师大附中二部(一零一中前身)教化学并参与教导处的工作。1951年8月,师大附中二部搬到圆明园(1955年后改名北京一零一中),任职教导处副主任并教化学课。1955年担任教导主任。1957年7月至1966年,担任一零一中副校长。1968年下放到怀柔县汤河口公社。1972年重新分配工作到北京十一学校任党总支书记、校长。1979年调到海淀区教育局任局长、党组书记、区委教育部副部长。1983年离休。
一、艰苦崎岖、成果丰硕的联中三年
【1】投身解放区
1946年至1949年,是文方生命中最激情澎湃、有着巨大转折的三年。在晚年回想起这3年,他曾感慨道:“假若真能返老还童,要我重新选择的话,我仍然选择这艰苦崎岖,但充满激情、充满丰硕成果的道路,我永远怀念磨炼了我、改造了我、成就了我的联中三年。”
1946年4月,怀着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失望与愤恨,文方穿越封锁进入解放区,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清新、舒畅。在城工部组织下,他来到张家口市立中学参观,其中一幕深深印入脑海,并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一个落落大方的小女孩指挥全校同学唱歌,气势如虹、劲头满满!各班拉歌的声音此起彼伏。男女同学们都穿着土布制服,红扑扑的脸蛋,朴素大方又流露着稚气。教师和学生们坐在一起,穿着打扮并无分别,整个学校里充满了团结、民主、严肃、活泼的气氛。
“我感到自己进入了一个新天地,解放区的学校是这样的令人振奋、令人心情舒畅,虽然参观很短暂,但强烈的印象却影响了我的一生!”多年后,回忆起参观的那天,文方不禁感叹道!
从此,他和张家口市立中学结下不解之缘。在华北联大政治班学习半年后,在分配工作时,文方主动要求到张家口市立中学教学。就此,他开始了从事一生的教育工作。
【2】千里行军撤离张家口
1946年9月,学校奉命撤离张家口。打起背包,拿上课本,在郝人初校长的动员会结束后,当夜师生们踏上了千里征途。
空中有敌机轰炸扫射,后面有袭扰。师生们背着行李每日爬山越岭走几十里路。撤离张家口过桑干河时,学生们多是十几岁的孩子。浅处大家挽起裤子、手拉手地趟过去。深处小同学和部分女同学就要靠个子高的男同学和男老师背驮,有的同学数次往返背人,其他大小同学则相互手拉手组成人链,滔滔流水在众人腿间夺路而去,虽有冲撞却奈何不了他们。
多年后,文方回想起这段艰难岁月,亦感叹是光辉岁月,他将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原因归结于:“革命信念”!
“我常常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力量?能克服原来想都不敢想的困难?就在于我们有共同的理想和革命的信念。”文方说。参加革命是怀着对民主和自由的渴望,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在党的领导下大家团结奋斗,不畏险阻,奋勇前进,这就是取得行军胜利的联中精神,这就是把困难当作动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投入后方的教学战斗中
1946年11月,经过千里行军,师生们终于来到上级制定驻地——河北平山县东黄坭村和西黄坭村。安顿好后,大家投入到紧张的教学“战斗”中。
没有黑板,没有书桌,没有文具……办法总比困难多!没有教学经验、还是“新人”的文方,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钻研教学方法。
学生课后经常来问文方问题,聚在他的住处争相提问,斗室虽陋、其乐融融。在学生的问题中,文方逐渐弄懂了哪些是教学难点,哪些知识点要在课上讲透、讲明白,这些问题倒逼着文方动脑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研究讲授重点。
1948年华北育才中学学生合影
缺乏化学实验设备,很多知识点没法讲明白,文方就尽量联系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如发面要用碱,如火焰和燃烧现象,金属的锈蚀及一般防锈方法等等。他利用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事物,就地取材。比如,离西黄坭不远处有石灰窑,从石灰石到生石灰到熟石灰以及溶于水后成石灰水,这些和二氧化碳的一系列化学反应是初中化学的重点,虽无试验设备但可就地取材让同学们自己观察和实验,既方便了教学,又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在西黄坭一年多的时间,没有人因为条件艰苦就不好好学习,反而涌现出如饥似渴的刻苦学习精神。后来,在文方和全体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把初中课程基本学完,一部分同学去了医科大学,一部分同学上高中而后进入大学深造,绝大多数成为各部门的骨干力量。
二、50年代初期,圆明园里陶铸群英
1951年9月,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师大附中二部迁入新址,在北京西郊圆明园遗址(非主体部分)建造校舍。1955年学校转归地方管理,更名“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面向社会招生。
如何传承学校的革命传统、如何培养建设国家的优秀劳动者……学校性质的变化给学校思政教育带来新课题。在一零一中建校初期,在教导处担任领导工作的文方,带领老师们一起做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工作。
【1】见到周总理,抓住生动深刻的教育契机
1953年3月24日下午,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同志一起来学校看望师生。在教导处萧沅主任、文方副主任的陪同下,周总理视察了学校的教室、宿舍、饭堂。
在学生宿舍前的土坡上,周总理向在场学生讲话(点击跳转链接,查看详情)。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并将总理的话作为生动深刻的教育契机,萧沅主任、文方副主任迅速在校内部署开展“三要三不要”的教育:
要艰苦朴素、勤奋学习,不要特殊化;
要热爱劳动,不要脱离劳动;
要热爱劳动人民.不要脱离劳动人民。
后来,在每年指导全校师生教育教学的报告中,时任副校长的文方都会将周总理的讲话作为重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有一次,他专门从周总理告诫学生不要走八旗子弟的老路讲起,一一列举归纳各方面的“骄、娇”表现,分析产生的根源。
“他的讲话,无不击中要害,令人汗颜。回宿舍后,大家七嘴八舌地争论起来,到最后,我们都认为:真是非改不可!”1967年毕业生郑英良、赵松、曹殊等校友后来回忆文方副校长的讲话,感慨道,“学校始终是从各方面教育我们,让我们懂得为什么学习,为谁学习和怎么学习,使学生不断深入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废墟上建设美丽校园
在英法联军洗劫焚烧一空的圆明园废墟上,学校组织各班师生用劳动的双手建设学校,将这块记录着民族耻辱的土地,建成花果满山的校园。如今的音乐教室的前边,原来是一个芦苇塘,同学们用脸盆一盆盆地挖出淤泥,把它辟为荷花池,后来命名为“少年湖”。
从一零一中诞生之日起,学校就非常重视劳动教育。联中时代,学校开展多种生产劳动,不仅自给自足,还承担军区后勤部缝制棉衣等工作。迁入北平后,劳动教育更是全面开展,劳动课、集中劳动、假期下乡劳动,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精神。
文方、冯静吉夫妇和孩子们
虽然出身富商家庭,但在文方投入革命、成为人民教师后,他树立了非常牢固的劳动观。三年的联中经历,让他对劳动产生了全新的认识:
“劳动也有学问,而且是最重要的学问。正是劳动人民通过艰苦的生产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养活了自己。知识是属于劳动人民的,要为人民服务才是客观真理。”
后来,在圆明园新校址的建设中,已是副校长的文方总在校园劳动的第一线。当时,学校操场东南角原来是一个废弃的船坞。学校组织师生把它修成游泳池。那年春天,还是寒气逼人的时候,他带头下到齐腰深的污水中,一锹锹清除淤泥乱石。在文方的带领下,师生们不甘落后,一个个生龙活虎地投入劳动中。
修池壁的石块,是师生们一块一块地从各处抬来的。两条铅丝在大杠子上一绑,上百斤的大石块放稳后,两人一抬就走。柳木杠没去皮,上面难免疤疤喇喇;粗粗的铅丝,深深地勒入木头。肩膀上被木杠碾破红肿、令人难熬。但大家看见文副校长高高的身影走在前面,连女教师也跟着一起干,同学们再苦再累也都咬牙挺过来了。在文副校长和老师们的榜样力量鼓舞下,从没有同学喊苦喊累。
师生修建学校游泳池
参加过此次劳动的郑英良、赵松、曹殊等校友回忆说:“我们都能积极参加劳动,不仅不怕苦不怕累,也不怕脏不怕臭。正是在这苦、累、脏、臭中,筋骨得以强壮,思想得以升华。这对我们后来的生活、工作,确实产生了深远影响。”
上个世纪50年代师生亲手修建成的学校大操场
据不完全统计,从五十年代到“文化大革命”前,师生种大田49.05亩,果园23.66亩,植树成活869株,农、林、牧、渔样样俱全,废墟变成花开满园的乐园。
三、60年代,带领师生勇攀高峰
【1】获评市文教系统先进工作者
1957年7月起,文方担任一零一中副校长。在王一知校长的指导下,他团结带领学校干部教师不断探索奋斗,到1966年时学校已经在各个方面走在北京市基础教育的前列,一零一中的办学成果得到了社会、学生家长的普遍认可。
1981年3月,学校35周年校庆张杰(左一)郝人初(左三)、王一知(右三)、文方(右二)、郝树强等校领导在礼堂前合影
文方指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抓住三个关键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由什么样的人来培养,如何培养。为了统一认识、达成共同的教育观,他经常组织老师们展开讨论。
他非常重视学习方法,给同学们开过多次学习专题报告。有一次报告中,他问大家:“你们经常路过北京大学,有谁能说清北大的匾额是什么颜色,什么花纹,写了什么字?”学生们一时都答不上来。这时,他引导同学们说:“如果今天出了这个题,下周再问你们,不是都可以准确无误的回答出来吗!这就是带着问题学,有意识的学,主动的学,效果大不一样。”同学们才恍然大悟,明白了校长所提问题的含义。
他有一套学习的方法,即使放到现在,也非常时新且有效:“先预习后复习;上课时思维争取走在老师讲授前面,再和老师讲授内容相印证:下课后先复习后做作业;每周要订一个学习计划,留出一些机动时间。”后来,他的学生这样评价这套方法:“我们按照这个要求学习,真是记得牢,理解得深,却不觉负担重!”
他既抓教学方法,也抓教学思想。1960年开始的几年中,在文方推动下,老师们反复地讨论了教学工作中的几个重要关系:教书和育人的关系,书本知识和实际应用的关系,重点和一般的关系,统一要求和承认差别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系。
他安排一位教导主任负责教师进修和提高的具体工作,把进修时间排入课表,组织老师们听全市有经验的老师上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逐步成长起来,这是我校跻身北京市先进学校行列的重要保证,也为再攀高峰奠定了基础。
1954年,学校校领导在校长室开行政会。从左至右:萧沅、王兆苍、李忱、文方、汪瑞华、王冶(背面)
在王一知、文方等校领导的带领下,1960年我校被评为北京市文教系统先进单位。文方代表学校参加了大会主席团,并在大会上介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同时,他和学校其他6位同志被评为北京市文教系统先进工作者。
1964年春,中央教育部、人民教育杂志社、市委教育部及《人民日报》组成联合调查组来校做了为期半年的调查,写出了《人民日报》和《人民教育》两篇文稿,都认为我校是“一所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好学校”,是“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好样板”。
【2】继承发扬老区学校的优良传统
“……走在最前方,走在最前方,没有任何困难能把我们阻挡。发扬学校的革命传统,坚定无产阶级立场,走在最前方,走在最前方,永远跟着毛泽东,永远跟着共产党!”
1966年3月20日,在建校20周年的庆典上,校史联唱《光辉的历程》(王伯英词,章连启曲)的嘹亮歌声在礼堂回荡。
进入60年代后,学校为了推进教育改革、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文方发起了创作校史合唱的教育活动。在王伯英老师的带领下,学校文工团的同学们用文艺形势来落实这项教育工作。师生们参与校史调查,走访老校长郝人初以及众多校友,并在此基础上积累创作了大量素材,最终形成了《校史合唱》和《校史剧》。
1961年建党40周年,高三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合唱《我们是高三的学生》
在当时的背景下,要办好社会主义新型学校,经过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商讨,认为必须要做到两条:一是继承发扬老解放区学校的优良传统,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二者相辅相成。
继承发扬学校的革命传统,最好的方法是在校内开展丰富的革命教育活动。在文方副校长的推动下,当时的活动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给新生介绍老区学校的革命传统和优良校风;2、进行校史教育,在校史展览馆陈列千里行军实物与照片、学校荣获的各项荣誉等;3、开展讲座,校庆时邀请联中老校长、老教师、老校友回校,为同学们讲述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学校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4、原创音乐和舞台剧,采用艺术形式全校传唱革命传统。
当时风靡全校的音乐舞蹈史诗《光辉的历程一一北京一零一中校史联唱》,用歌声描述了三年解放战争中学校的历史片断,那些豪言壮语,那些深情的赞颂,这些优美的抒情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一零一学子!
【3】深入开展思政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灵魂,无论什么时候,一零一中都将思政教育放在首位。在60年代,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保证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得到均衡发展。
当时的学生集体是一个自觉、自治、自强的集体。学生党员在多方面都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各班党支部是班级的核心。同学们像在老解放区的民主生活会那样,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学校成为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革命大家庭。
当时的一零一中为什么能形成这样的氛围呢?文方在后来回忆中认为,这得益于一零一中从革命战争年代就开展的思政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内容是树立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克服困难,将革命进行到底。”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形势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为国家发展、建设社会主义而学习、攻克“文化关”。“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形势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与良好的形式,必然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鼓舞师生充满革命激情,忘我地工作学习。”文方认为,进行实事求是的形势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零一师生共同进步的基本动力。
60年代的一零一中,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每个阶段都有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文方不仅每年作校史传统的报告,而且还会结合每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作专题报告。当时,学生们都非常喜欢他的报告:“文校长知识渊博,旁证博引,入情入理,吸引我们不能不认真聆听!初、高中几年,记不清文校长作了多少报告,有思想教育、总结动员,时事报告。留下印象最深的内容是关于我们的作风、关于我们的学习等。”
思政教育还包括对体育锻炼的重视。文方不仅积极推动学校的体育教育,早上还经常和同学们一起锻炼,和同学们一样长跑“达标”。每天下午的学校操场上,田径队蛟龙出海似的训练,场面非常壮观。冬天清晨六点多、天还未亮,上千名同学就投入寒风中早锻炼,操场上一个追着一个“跑圈”,单、双杠上都有人活动,宿舍前的空地上也有学生在做俯卧撑。
同学们在自己动手修成的操场上开运动会
当时,全市对中学生进行综合调查,一零一中同学的身高、体重、肺活量、跑跳、投掷……不论是生长发育还是身体基本能力方面,都不同程度地高于同年龄组平均值。在1963年到1965年的全市中学生动会上,一零一中不仅刷新了多项中学生运动成绩的记录,还几乎囊括了各项团体冠军,北京晚报都专门作了报道。
1961年北京市中学生运动会上,我校学生钟小莉、刘慧、高苏、赵桂胜取得4×100米接力第一名
由于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学生的精神面貌不断发生变化,一大批富有革命理想,全面发展的革命接班人成长起来。
1960年毕业的校友王文柱来信写道:“母校是一个极有革命朝气的团结友爱的革命熔炉,是我思想品德成长的摇篮。历时越久,越感母校政治教育的重要!”
1960年毕业生陈楚三、上官一彪回忆说,文校长教授的“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坚持真理”思想,让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在风风雨雨的人生道路上不失足,不迷失方向。这是他们从母校得到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1946年到1972年,文方副校长见证了北京一零一中的诞生,推动着学校初期的建设,为伟大的教育事业奉献毕生心血,为党为国培育了栋梁之才,推进了海淀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从始至终,他是一零一“永不自满”革命精神的践行者,他的思想我们将时时汲取,他的功绩我们将永远铭记,他的事业我们将继续向前!
撰稿:高建民 刘成成
审核:姜春
资料来源:
陈楚三上官一彪《回忆文方校长二三事》
郑英良赵松曹殊《我们在这里成长——兼记文方校长》
(摘自《圆明春雨育英才•北京一零一中学校史》
航空工业出版社1995年)
北京一零一中校友会公众号文章
《北京一零一中文方副校长回忆录——磨炼改造成就:
回忆解放战争时期我校的张家口岁月》
各届校友提供校史图文
感谢王冬老师提供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