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集团导航页

  • 校友之家

校友之家

首页校友之家

我的九十岁生日

作者:汪瑞华 点击次数:13640次 创建时间:2021-05-12

        今年(2013年)我九十岁。我的家人、朋友、学生,很早就在酝酿如何庆祝我的九十岁生日。我的生日是2月8日,今年正赶上是春节除夕(2月9日)的前夕,家家都在“忙年”,因此我建议“祝寿”不必拘泥在生日的当天。

        这样,我的“庆九十”的活动,就从元月底,分别排到了四月下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似乎老在忙着过生日,享受着至亲好友与学生们的祝福,沉浸在感动、激动、欢乐与幸福之中。

        2月6日,郭涵校长在学军、王冬同志的陪同下,手捧90朵红玫瑰与精致的蛋糕来家为我祝寿,送来领导的关怀。

时任郭涵校长在汪瑞华老师家

        2月8日,儿女从国外赶回来为老妈“庆生”,办了个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家宴”。这一天,祝寿的电话,终日不断,到晚上十点多了,还听到了来自美国的学生的祝福声,真让我感动、高兴。

        更让我感动的是已毕业多年的1953届高三2班,1959届高三1班、三班,1960届高三4班,1974届初三11班的老学生们,离开学校这么多年,还惦记我这个老师,齐聚北京,为我庆祝九十大寿。

1959届高三1班毕业生和汪瑞华老师在一起

        这是多么难得的团聚!参加祝寿活动的学生,大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行动多有不便。有的千里跋涉,来自外地,有的还需要老伴或子女陪同,有的还轮椅参加……他们的情谊,真让我铭心的感动!

        最最让我难忘的是与他们见面时的情景,他们紧紧握着我的手,热情地问好,抢着与我拍照留念。激动、高兴、兴奋得无以复加!当年那些充满青春活力的小伙子,如今已是雪染双鬓、步履蹒跚了,我有些感慨!特别是看到,1953届高三2班的李晔,当年他是班里年龄最小的,现在已是77岁了。他在夫人搀扶下,颤颤巍巍极其艰难地站起来与我握手时,我感动得几乎流泪……

        更有甚者,久卧病床的83岁的魏洪波(清华教授)无法参加活动,为了和老师、同学见上一面,在我们重返母校时,坐着轮椅,戴着呼吸机,带着氧气瓶、急救药,在儿子与护工的护卫下,赶到一零一中大门口,看到他瘦削的面庞,喘气急促的,伸出手与大家招呼、握手的样子,心都碎了……

        这是多么珍贵的情谊,这是多么难忘的见面!

        为了这难得的欢聚,各班安排了各具特色的祝寿活动。在欢声笑语的祝寿会上,大家变年轻了,仿佛回到了黄金般的中学时代。忆往事、谈今天……]他们朗诵诗歌,表演当年班里的“经典”节目……1960届高三4班的高大康,敲起竹板说了一段“山东快书”,为我祝寿;蔡元元表演了他当年自编的“天鸭舞”。70多岁的小老头,舞姿难免笨拙,但大家竟笑得前仰后合。把“笑逐颜开”的全班师生照下来,将这张照片镶嵌在镜框里,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我,真是最好的礼物。它留下了难忘的欢笑与祝福!

        在生日宴会上,在欢笑的祝贺声中,我一次又一次地接受他们的鲜花、蛋糕、寿桃、献辞、献礼……感受他们真挚的爱与祝福!

        那感人肺腑的祝辞,那琳琅满目的纪念品,那象征师生友谊坚如磐石的泰山玉,那2008攀珠峰采集奥运圣火的纪念哈达,那女同学巧手剪贴的寿字条幅,用彩珠穿成的象征蛇年吉祥的蛇的造型,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1959届高三3班的房叙生,将珍藏了54年的我的一张小照片放大,做成像框,作为礼物送给我,我看到了校园里喷水池旁,微笑的年轻的自己。我为这情意深切的礼物而感动。

1974届初三11班、1976届高二学生为汪老师祝寿

        学生的献礼,多种多样,不仅表达了对我的爱与祝福,更易让我享受教师的最大幸福。

        1959届高三4班的王渭朗诵他祝寿的新诗,还送上他的新作《王渭诗选》。同班的马博华,擅长剪纸艺术,她不仅送我《十二生肖》的剪纸,还将她的著作《创造•无图识字》与《活泼有趣的生肖剪纸图书》(两套共20册),在我生日前夕邮寄给我。这两套书极富创意,对识字教学、儿童教育,传承祖国的文化,有极重要的意义。

        1959届高三3班的同班的金永昌,送我一幅无人侦察机图片。这是他在上世纪70年代,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设计的我国第一代无人侦察机,填补了国防工业的一个空白,为国防事业作了极大贡献。他一直从事无人机的研究创新,总共设计了八套无人机,目前我国无人侦察机的自主研制,已位居世界前列。

        我为他们的成功、成就,感到骄傲、自豪。

1960届高三4班学生为汪瑞华老师点亮生日蜡烛

        1953届高三2班,为了纪念高中毕业60周年,暨庆祝我的九十大寿 ,活动更为隆重,安排了三天。我参加了“师生见面”、“祝寿会”、“师生座谈”、“回母校一零一”及“参观航天城”的全过程。这难得的欢聚,难忘的情景,让我铭刻在心,毕生难忘。
六十年,师生重逢时的紧紧握手;那极富亲情而热烈隆重的“寿宴”;那令人感动而欣慰的“师生座谈”;那浓缩我们美好回忆的纪念册《难忘的老师和同学们》;那纪念毕业六十年、庆祝我九十华诞的精美的“纪念封”;及重返母校一零一的深情厚谊……许许多多难忘的、感人的细节,让我感动、激动;见证了六十年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但让我更为激动、感奋、幸福的是:1953届高三2班的学生们,六十年,走出了自己扎实奋斗的人生,他们在各条战线、各自的岗位上创造着奇迹,为祖国人民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他们中有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建立功勋的刘纪原,有负责设计、研制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钱凌白,还有培养了22名硕士、9名博士的大学教授李志远……我无法详述1953届高三2班——这一零一中在圆明园建校后的第一届高中毕业生,有多少专家、教授、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也无法统计他们中有多少人次获过国家级、省、部级的奖励和荣誉称号,但他们无疑都是忠诚于祖国人民的建设新中国的栋梁、精英。他们的成功、成就是一零一中的骄傲,是教师的幸福。

        我的“庆九十”活动,从白雪飞舞的冬天(一月),持续到桃李初绽的春天(四月),我一直沉侵在感动、激动、欢乐、幸福之中,那难忘的欢聚,真挚的祝福,亲如家人的师生情、战友情,久久萦回于心。那永葆赤子之心,为祖国默默奉献,为新中国建设作出极大贡献的一代人,带给我欢乐与幸福,将让我活得年轻,永葆青春。

        我感谢一零一这块沃土,培育我成为终身从事“孕育祖国未来”工作的人民教师,九十岁啦,垂垂老矣!还享受着教师特有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