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集团导航页

  • 校友之家

校友之家

首页校友之家

我校2009届毕业生宋舒然获得斯隆研究奖

作者:宋舒然 点击次数:9648次 创建时间:2022-03-16

2月16日,素有“诺奖风向标”之称的斯隆研究奖名单发布,一零一中2009届毕业生宋舒然成为计算机科学领域得主,这是继2020年三位校友之后,第四位校友获得该奖项!

斯隆研究奖,于1955年设立,由美国艾尔弗·斯隆基金会(The 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每年颁发一次,旨在向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等领域的早期职业科学家和学者提供支持和认可。2007年以来,该奖项历届获得者中已有51人获诺贝尔奖,17人获菲尔兹奖,69人获国家科学奖,20人获约翰贝茨克拉克奖,因此素有“诺奖风向标”之称。

宋舒然2009届毕业生

宋舒然,现为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三维视觉、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

初中和高中就读于北京一零一中,2009届高三(2)班学生,班主任是高建民老师。2013年在香港科技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8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曾获Conference on Robot Learning 2021最佳系统论文奖
◉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 2020最佳论文奖
◉Robotics: Science and Systems 2019 最佳系统论文奖
◉在ICRA'2020, CVPR'2019, IROS '2018 会议中入围最佳论文奖决赛
◉2018年亚马逊最佳论文奖
◉微软研究奖
◉TRI青年教师奖
◉亚马逊的教师研究奖

01
我研究的是什么

我研究的领域是机器人和计算机视觉,研究的问题就是如何让机器人看到、看懂周围的环境,并且通过对环境的理解做出正确的判断或者决策。

在这个问题里最困难的是让机器人理解无序、复杂、动态的环境,比如凌乱的厨房、吃剩的半个苹果、团在角落里的衣服,而不仅仅是有序重复的环境,比如工厂固定生产的流水线。

我们的具体研究方向,是想办法通过机器人与现实世界的交互,用机器学习的方法让机器人去获得这一能力。

在科研上,最重要的一点经验就是与不同领域的优秀学者进行合作。我几次重要方向上的转折和突破都是通过跨领域的合作促成的。比如,从二维计算机视觉到三维计算机视觉,是受到了计算机图形学的启发。后来做机器人视觉,也是同过和机械系的同学合作进行的。 通过与不同的人合作可以快速的学习到不同领域的知识,也可以快速扩展,刷新对自己领域理解。

02
在一零一的六年

从初中到高中毕业,我都在北京一零一中就读。一零一的六年毫无疑问对我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每堂课都不容错过

所有的知识都是那么有趣, 一零一的每堂课都不容错过!印象深刻的课很多。例如,物理课上,研究各种离奇的事故现场中的动能定理;化学课上,学习“炒菠菜时要放白酒”的促进酯化反应;历史课上,用笔墨纸砚重绘一幅几米长的现代版清明上河图;地理课上,足不出户的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和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

除了九大学科,有些课时少的小学科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记得“劳技课”上,我们学了很多有趣的东西——如何读电阻值、电路图、焊接电路……学期末,老师要求每个同学亲手制作小闹钟和收音机。我做的小闹钟质量过硬,直到大学毕业都还运作正常。后来到了大学才发现,这门课讲的其实就是电子工程入门啊!

做科研的想法从这里萌生

每次回想中学时代,我想到的都是那些可爱、专业的老师们。无论哪个学科,在课堂上,老师们对专业的热爱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记得高中化学课上,张俊华老师多次提起她在师大读研时做的实验,分享做实验成功的喜悦。对于当时的我,这些故事听起来就很“酷”。 让我觉得无论学什么,只要可以一直学下去就很开心。

我想,这也是后来我想继续从事科研的一大原因:找个工作可以一直“学”下去。

☆老师教我不轻易否定自己

记得第一次随堂练习,我因为“马虎”犯了很多“低级”错误。这一次失利让我变得非常不自信。但当时的班主任周小丽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话让我改变了看法。

记得周老师说:“我中学时也很马虎,这没什么,下次注意就好。进步需要过程。”虽然后来我还是会犯各种“低级”错误,但不会再轻易否定自己了:要紧盯“错误”,而不要盯着自己。

☆学到终身受用的思维品质

高中最让我摸不着头脑的课就是语文,尤其是作文,感觉是全靠“天赋”、没有可提高或训练的方法。而让我改变看法的是我的语文老师——高建民老师。他的作文课,尤其是对“问题”文章的分析,让我一步步理解了写作中常见的思考方式和逻辑错误。我慢慢懂得了,为什么这个论据叙述看似相关,却没有直接支持论点;或者这两个分论点看似不同,但其实是在重复同一个观点;又或同一个概念,文中无意识地变换了表述,观点就会不够清晰。

我意识到,与其说学写作,不如说是学习思维方式。这些逻辑严谨的分析让我觉得写作是有方法可循的。这些训练不是为了让人获得龙飞凤舞的文采,而是真的能够提高行文逻辑的能力。后来,在我读大学、博士和做科研时,这套思维方式都仍在发挥作用。

班主任高建民老师:
宋舒然在一零一中成长了6年,明显带有一零一中学生的特点:全面、踏实、有抱负。她话不多,其实内在很有激情。学习算不上班里最拔尖的,但她努力、均衡、稳定;写作上不断进步,高三时的习作《大师是白色的》曾收入年级范文集。她很热心,同学们爱找她问问题,是个靠谱青年。2008年她参与组织迎奥运主题班会很成功,之后还专门写了经验总结。她喜欢音乐,琵琶弹得很棒,但很少表现。高中时她很想做个建筑师,我祝她未来在元宇宙圆梦!

03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一定要学好写作

在大学我做了导师以后,发现很多工科学生习惯性地逃避写作。他们的想法是“我把实验做好了,最后的论文随便写写就行。”但往往这样的态度会让很多优秀的成果埋没。辛辛苦苦做的研究,最后就呈现在一篇 “随便写写”的文章里,这非常吃亏。

写作的本质是以文字为工具的思考,写作过程也会带来更深入的思考。所以如果忽略写作环节,也往往失去了深入思考的机会。

对于科研论文来说,语法和词汇的要求并不高。真正需要的是严谨的思维,要论点清晰、有理有据、逻辑环环相扣,这些都是高中议论文写作时可以学到的技巧。所以,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像我当年一样,认识到写作不是“靠天赋”,而是思维能力和表达方式的训练,获得的能力在未来处处都用得上!

☆专注比选择更重要

我被学生问得最多的是:“如何选择专业?”或者,如何选择专业里的研究方向。比如,计算机研究里,计算机学习、计算机视觉、图形学、自然语言处理等如何选?

我的回答是,与其选择热门的专业,不如选你热爱的专业。如果实在不知道热爱什么,就选你擅长的专业。因为比选择更重要的,是选择之后能静下心去专注做研究。

一旦有了大的方向后,就不需要过于纠结具体小方向上的取舍。在科研上尤其重要。因为大多数时候研究的方向是分不出好坏的。有时候与其花时间纠结选方向,还不如花时间思考和研究问题。

把全身心的把精力投入到一件事情上,几乎无论什么事都可以取得很大进展和成就,进而让这个领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我们所擅长的,并最终成为我们所热爱的。就像《小王子》中所说:“其实我们不要去费劲心力的去寻找那个独一无二的玫瑰。”而正是你为这朵玫瑰上“浪费”的时间,让她变得独一无二!

撰稿:宋舒然
审核:高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