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集团导航页

校园动态
  • 校内新闻
  • 通知公告
  • 教师动态
  • 学生动态
  • 双新建设
  • 双减行动
  • 媒体报道

双减行动

首页校园动态双减行动

历史组开展常态课展示活动

作者:张京丽、龚骄阳、蒋桂平、孙淑松、刘佳玥、李霞 点击次数:13465次 创建时间:2021-11-05

每一个老师站在讲台上,无论循循善诱还是滔滔不绝,都很享受这为师者的快乐,讲台上的他们风格迥异,但都光彩照人。历史组19位老师,在两周的时间里,每个人都进行了常态课展示。
初一张京丽老师讲授的课题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在课堂上张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商君列传》中的史料,让学生真正的感悟历史,再现历史情景,学生对商鞅变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赵梦玉老师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项目式学习课程《秦皇策展》,带领活跃的初一孩子通过策划展览的形式学习了秦始皇的相关知识。首先学生根据课下自行寻找到秦始皇相关文物分组,在课堂上分组展示了“虎符”、“兵马俑”、“秦封泥”等丰富多彩的文物,挖掘文物背后所蕴含的历史知识,了解了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实施的统一措施等,感受文物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接下来,赵老师引导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利用已有文物设计展览大纲,策划出展览框架。在此环节中,学生们激烈讨论、尽显风采,最终各小组都呈现出结构完整的展览大纲,“秦皇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作制明法 器械一量”、“万物之纪”等展览主题鲜明生动有文采,展览框架结构清晰,充分显示出孩子们的集体智慧。
通过此项目式学习,学生走近秦朝历史,感受秦皇雄威,理解了秦始皇对于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制定各方面制度的开创意义及深远影响。

初二年级龚骄阳老师讲课主题是《辛亥革命---从帝制走向共和》,内容涉及八年上册第9课第二子目武昌起义,第10课第一个子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二个子目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和第三个子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龚骄阳老师对教材进行了整合,整合后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辛亥革命--走向共和;第二部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共和初创;第三部分,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共和危机;从革命党人创建共和制角度分析辛亥革命成败得失。其中加入几个小问题分析,如:引导学生分析武昌起义是偶然还是必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给中国带来哪些新气象,能不能领导中国走向富强;《临时约法》怎样限制袁世凯,孙中山先生约束袁世凯的3个紧箍咒能否生效;龚老师通过大量史料和精准的时间轴带领学生还原历史,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辛亥革命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状。
赵雨佳老师讲授的课题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的签订》,这一课涉及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三部分内容,集中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矛盾。赵老师首先从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导入,深入挖掘揭帖背后的含义,揭示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并请学生通过揭帖内容概括义和团运动的主张,对义和团的积极性与局限性进行评价。赵老师的问题链层层递进,并且辅以生动的事例进行讲解,丰富了学生对义和团运动的认知。在八国联军侵华这一部分,赵老师通过图片、漫画、时人日记的展示,引导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的恶行与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有了更深层与整体的认识。最后,赵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在分析历次不平等条约签订中使用的学习方法,来思考《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进而梳理了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初三老师根据自己的授课类型、授课主题进行了不同侧重点的尝试。田丽丽注重在实践情境下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观的理解和传承,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这一主题的新授课。田老师以2018年国博举办“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这一实践情境为线索,带领同学在课堂上虚拟参观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美术作品,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此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同学们沉浸于实践的情境中,在品评艺术作品美学价值的同时,认识作品背后的时代价值,通过教学中丰富的历史细节理解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合理性,以及它所蕴含的超越时代的深刻内涵。同学们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有了透彻的理解。
蒋桂平老师注重运用丰富多样的材料培养学生的答题技巧和学科技能,展示了《工业革命后的社会变化》这一主题的复习课。蒋老师充分挖掘图片、图表、数据等形式的资料,带领同学对工业革命的史实进行回顾,并从大众教育、城市化、环境污染等角度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通过一节课的师生互动,学生在蒋老师的课上不仅对图表类习题的分析角度、答题思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工业革命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深刻的理解了从一定的时空背景下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这一历史学科基本方法。
马瑞汝老师也展示了《走向近代》这一主题的内容。马瑞汝老师设计美第奇家族的兴衰这一情境,引导同学们对近代生产关系的变化、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及影响、新航路开辟过程和影响等内容等问题进行探究,同时渗透解题技巧,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张萌老师的《走向近代》单元复习课着重突出单元教学的重点内容以及材料问答题的解题技巧。围绕“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这两个单元内容,用图片、文字等材料问答题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比较、解释和概括能力,在深化答题方法训练的同时,也神话学生对本单元重点内容的认识,最后在课上生成单元知识结构图,使学生形成结构化、体系化的知识,为深入学下下一单元做准备。
王宁老师注重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引领学生新情境下问题解决,以《科技改变世界》为题,进行了工业革命的复习课展示。王老师设计了铁路发展的情景,分别介绍了英国、美国的工业化进程,最后从青藏铁路的修建引申到中国发展铁路的过程中注重科技与人的和谐,渗透课堂育人目标。学生们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既有对旧知的理解运用,也有对新情景的了解,跨越地理时空的主题设定,使得学生眼界大开。

高一年级的四位老师经验丰富,各有特色。丁晓红老师讲授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能站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地位。本课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很长,课程容量比较大,丁老师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运用示意图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情况,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特征;能够运用有关史料,分析当时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冲突严重的特点;在概括南方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说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探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立意较高,主线清晰。材料包含信息丰富,图片资料趣味性强。教师讲课声情并茂,语言独具魅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在区域开发方面做了进一步深入挖掘,以加深学生认识。有些内容进行了深入讲解、分析,比如三国鼎立的局面,东汉以来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的原因,西晋的八王之乱等,弥补了教材的不足。
陈昂老师和刘佳玥老师讲授的题目是《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两位老师同课异构,各具特色。刘佳玥老师的课结构清晰,课堂内容完整详尽,用丰富的史料、精巧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引领学生深入了解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是一堂传统但能引发学生思考的优秀常态课。陈昂老师的课有深度、有新意、有设计。用“开政为公,行政为国,制产为民”三种精神引发学生对隋唐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进行全新而深入的思考。陈老师由此对本课抒发出了这样的感悟:制度之沿与革同为一体,同样重要,只见“革”而不见“沿”,乃蔽于“变”而未能“通”,能“观其流变”而未能“一以贯之”。制度史,不只见制度,更要见人事,进而见精神。制度在沿革中演进,因时而异,因事而生,因人而成。精神在制度中生灭,因道而生,因欲而曲,因世而变。精神制度本一体,千古人事觅相知。
山珊老师讲授的题目是《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堂开始,山珊老师借由里耶出土秦代简牍中的一小块更名方,分析了秦始皇设立的皇帝制度的特点;接着复习了初中所学的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同时,还以秦代“户口本”和“身份证”、睡虎地秦简、商鞅方升和铜权等文物,帮助学生了解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加深学生对秦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形成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之后,又通过几则小故事,介绍了秦代的暴政和秦汉之际的历史变迁;最后,提出秦的速亡除了暴政外还有什么因素最重要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得出没有实现文化统一是导致秦亡的重要因素的结论。本节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课堂表现积极活跃,学生的知识、素养都得到了提高。

高二年级田梦雪老师讲述的是《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以史料研读为基础,展现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并分析政策推行的背景和影响。进而带领学生研读《盐铁论》,总结概括两种财政政策观点及其背后反映的治国策略,并评价两种政策的利弊,进而推及后世,感受其中蕴含的经济思想光辉。
吴岩老师讲的是《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重点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帝国的措施。这节课的设计整合教材内容,在文化、政治、边疆、经济措施之间建立逻辑关联,做到知识结构化体系化。创设汉初政局的具体情景,学生运用三公九卿等知识,解决问题。通过梳理时间轴,学生建立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理解汉武帝措施的作用。
孙淑松老师的课题是《西汉的强盛》,他的讲述以历史史料为基础,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概括信息的能力的同时,恰当融入历史故事,努力做到深入浅出,实现知识性、能力性和趣味性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知。

高三在进行紧张的一轮复习,李霞老师和王佳丽老师分别做了《人民解放战争》复习课的常态课展示。李霞老师以“解读解放战争的爆发过程”探究活动为课堂主线,引导学生依据史料,由“社会各界对和平的企盼”、“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建国努力”以及“国民党破坏和平,发动内战的阴谋”等史实中,由表及里,归纳战争爆发的背景,进而得出对战争性质的认识。王佳丽老师以一项史实排序任务开场,一方面夯实了时空观念,另一方面简要回顾了本课史实。之后,王老师组织学生依据史料,进行了“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探究,既锻炼了学生分析和提炼观点的能力,又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最终胜利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邢秀清老师针对统练试卷中的解读与论证题型进行了专题试卷讲评。邢老师首先针对此类题型的特点与所需能力要求进行了讲解。之后,同学们借助一份能力层级定位的标准,对本次统练中的部分典型答案进行分析和打分。通过这一练习,同学对此类题型中所需的“论证逻辑”有了更深的体会。

本次常态课展示老师们互相听课、评课,驱动着老师向更高效的课堂迈进。活动结束大家意犹未尽,备课组教研组研讨之风更浓。扎实备好每一节常态课,高效地利用好40分钟的时间,是“双减”政策和“双新”建设背景下减轻学生负担的关键途径。通过常态课的展示,历史组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借鉴,感受彼此的教学风格与教学风采,推动了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成长,我们一直在路上。

作者:张京丽、龚骄阳、蒋桂平、孙淑松、刘佳玥、李霞
审核:邢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