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集团导航页

校园动态
  • 校内新闻
  • 通知公告
  • 教师动态
  • 学生动态
  • 双新建设
  • 双减行动
  • 媒体报道

校内新闻

首页校园动态校内新闻

音容宛在同追忆 风范长存永怀思——深切缅怀校友伍绍祖

作者:高建民 点击次数:5831次 创建时间:2012-11-02

 

音容宛在同追忆  风范长存永怀思

——北京一零一中学师友缅怀校友伍绍祖
 
二〇一二年九月十八日,五七届校友伍绍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他的离开所带来的悲痛,在无数人心中久久震荡。他走得太早,走得太急,他的老师、同学,母校的所有人,更为之痛惜。回念几十年来与母校师生的交往,尤觉音容宛在,列数为母校为师生所奉献的心血,于斯风范长存。
从一九五一年九月迈进这所校园,六十多年来,他的心就一直和母校在一起。这些日子里,师友忆及他生前点点滴滴,倍觉记忆十分珍贵。
到现在,“七七”将至,哀思渐息,痛定之后,应当记下老校友的形容风貌,让他在一零一人的心中永生——
 
音乐老师左作桦:绍祖是个好孩子,一辈子都是好人
 
左老师是师大附中二部(一零一中学的前身,1949年北平解放,我校创始人郝人初同志接管北师大附中任校长,下属四个部,我校为二部。)时期二部主任、党总支书记马奇的夫人,是伍绍祖的音乐老师。她和老师、同学们聊到绍祖时常说:“绍祖是个好孩子,一辈子都是好人。”这也确实是对他人格的最朴素、最有概括力的评价。
绍祖是个“红二代”。他确实有一颗“红心”:爱党、爱国、爱护群众,朴实无华、踏实肯干、甘于奉献。他在育才小学时期的班主任,著名作家韩作黎从前提起绍祖时说,绍祖做什么事情都特别认真,是个乖孩子。这和他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分不开。当年他的父亲伍云甫和母亲熊天荆都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工作,他于1939年4月8日出生在西安。1943年,母亲从前在国民党监狱里感染上的肺结核病复发住院。他受到了许多革命妈妈们的照顾。后来他说,我从小就是这样懂得党对我的恩深似海的。在延安,他成为儿童团团员,学会了《义勇军进行曲》,梦想着有一天上战场打敌人。1947年,胡宗南进攻陕甘宁边区,延安保小开始了历时两年的2000里行军。这对于不到8岁的孩子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但他表现非常好,在行军中努力学习,参加学校组织的宣传、支前、土改等活动,三次被评为“行军模范”。
他在一零一中学习六年,得到了全面发展。1951年他从北京育才小学(即延安保小,今育才学校)毕业后考入师大附中二部(今一零一中学),他在育才学校的经历,使他很快就接受并融入了一零一的教育氛围,各方面都不甘落后,学习认真,爱好活动,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这期间,他经历了抗美援朝、“三反五反”,还曾经拿着枪去站岗放哨。1955年他入了团,被同学们选为班里的团小组长。他多次被评为市、校级“三好学生”,毕业时获得北京市教育局颁发的银质奖章。
 
班主任连树声老师:他在班上很普通,和同学关系非常好
 
请85岁高龄的特级教师连老师讲述绍祖的往事,连老的印象就是这样。
当时的同学们从小就生活在一个革命大家庭中,彼此之间都像兄弟姐妹一样。绍祖在学校里品学兼优,还曾是校旗手,他对老师和同学又真诚、热情、友好,所以在校期间的朋友就格外多。1954年,他中煤气住院近20天,上课笔记都有人帮他记,出院后同学们又帮他补课。在大家的生活信条中,集体主义是天经地义的,个人主义是卑鄙无耻的。绍祖几十年来对同学们的热情关怀与此密不可分。
绍祖一入校就参加了学校鼓号队。接着又参加了钢琴组,把施光南也吸收进来了。这个钢琴小组,居然培养出新中国的一位大作曲家施光南。施光南一心在音乐上,上课爱走神,入团时同学提出批评意见。施光南把自己的苦恼告诉了团小组长绍祖:“有的人用劳动为祖国服务,有的人用知识为祖国服务,我的志向是用歌声为祖国服务。”绍祖最先理解了光南,他召集了自己团小组们说:“谁知道光南今后就不能成为中国的贝多芬呢?我们应该帮助他实现自已的理想。”团小组有人提议:“光南写了这么多歌,可惜人家都不知道,我们给他出本书吧。”于是,大家凑了几十元钱,到誊印社为光南印了一本手抄的《中外歌曲集》。几十年后,当出版社争着要出施光南作品集的时候,他感慨地说:“我的第一本作品集是团小组出的。”有一次,初中班主任、物理老师葛孚僧胃穿孔住院,班上同学一人送了一个鸡蛋并在上面写上祝愿的话。施光南就写了一首《五十一颗鸡蛋五十一颗心》,参加学校文艺汇演得了第一名,那次表演由绍祖钢琴伴奏。后来绍祖还和文娱委员马勇一块帮着施光南改编过《皇帝的新装》、《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小短剧。两个人八年同窗,成为终生的朋友。甚至在文革期间听说施光南受到迫害,还想法宽慰他,帮他解决工作问题,让他安心创作。绍祖在施光南生前身后给予了无私的帮助,不仅是出于同学情谊,也为我们民族护佑了艺术瑰宝。
 
体育老师王寿生:他“啪”地立正给我敬了个礼,说“这是我的体育老师”
 
一零一中学德高望重的体育前辈、现年89岁的特级教师王寿生,是绍祖的体育老师。回忆起绍祖在学校时的印象,王老并不觉得这个学生有多出奇,和一零一中学其他同学一样勤奋、踏实、上进。
绍祖非常敬爱自己的老师。他每年都记得王寿生老师的生日,和同学们一起来祝寿。去年,王老88岁大寿时,收到绍祖在病榻上写来的亲笔贺信。他在信中说,母校给他的一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学校和老师的培养充满感激。王老说,绍祖对老师从来都是非常尊敬的,不管他的地位有多高,这一点从未改变。王老回忆起有一年在北京市运动会做裁判时的一件事。当时王老正在低头记录,突然听到有人叫他:“王老师!”抬头一看,是绍祖正带着体委和市里的领导们来检查工作,绍祖大步走过到跟前,“啪”地立正敬了个礼:“老师好!”转过身向各位领导介绍说:“这是我的体育老师……”提起往事,王老不无感慨:“那时绍祖已经是有少将军衔的体委主任了,在那么多领导面前那样郑重地给我敬礼,当时我一下愣在那了。可这也在意料之中,这就是绍祖,从来没架子,总是那么朴实热情,对老师一贯地谦逊恭敬。”
不光是对教过他的老师,对其他没教过的老师也是如此。原教务处刘桂英老师说:“他毕了业,我才来校工作,他压根儿不认识我。可是他回学校见了我总是毕恭毕敬地打招呼,热情地叫老师。他不管是不是教课的、有没有教过他,在他心里,只要是老师都应该尊敬。这是他的习惯。”
 
教务处刘桂英老师:他每次校庆都特积极,随叫随到
 
一零一中学是一所有深厚历史传统的学校,校庆作为传承的重要形式倍受重视。刘桂英老师退休后一直负责校友联络工作,每次筹备校庆她都要做大量工作。刘老师说,10多年来,每一次校庆绍祖都担任筹委会委员,他随叫随到,召集校友、组织座谈、制定方案,给了学校很大的支持。
校庆在每年3月20日,在校友返校日绍祖一定会回母校。那季节春寒料峭,绍祖从来都是把车停在校园外,步行几百米走进来——这是一零一中学留下来的传统,不管学生的家长地位多高、官有多大,进校门一律平等,汽车都要停在外面。当年的许多将军家长、中央首长家长也都自觉这样做。所以,绍祖作为毕业生回母校,他也自然而然这样做了。这既是他对学校文化的遵从,也是一种人格的自律。
“他每次校庆回学校,要么穿个旧棉袄,要么穿着军大衣,就是大街上农民工冬天常穿的那种。”刘老师说,“校庆留下来的照片上,他都是这种形象。”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讲,绍祖平时也这样,不讲吃穿,看上去和普通老百姓没啥不同,当然到哪也都能和普通人打成一片。在有些人眼里,校庆是衣锦还乡的好时机,绍祖却要毫不修饰地低调。这当然还有一个好处,可以作为不上台、不讲话的好借口——有一回学校领导请他主席台上就座,他一指自己,“您看我这形象不适合上台,算了吧。”然后他就接着坐在一个角落里,和老师、校友们一块参加庆典,就像当年的一个学生那样。他爱这里,感激这里给他的教育。在他的心里,他始终把自己看做是母校的学生,他只能默默回报,没有登台炫耀的资格。
绍祖回学校后爱在校园里转。这里到处都有他的回忆。他入学时,学校只有南楼(教室)、北楼(宿舍)和图书馆三个建筑,学校的建设工作,抬土、运砖、拔草、挖沟、修路、种树等等都干过。学校的少年湖、大操场、游泳池都是他们修的,后来还开辟了一块农业试验园地,种树、种粮。有一段时间他还和施光南、马勇轮流帮助学校门房的张师傅值班,为全校上晚自习打铃。他自己回忆说:“劳动极大增强了我们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劳动果实的意识,养成了我们的劳动技能和习惯,这对我们后来投身社会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我们对学校的留恋和热爱,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劳动中来的。”
2007年春天,他和当年的同学们在母校校园里栽下两棵银杏树。去年春天,他带病最后一次回校参加校庆,两棵树已经深深扎根在母校的泥土里……
 
“基地班”班主任姚桂珠:合影时他让学校领导、老师坐前排,他在后排站着
 
绍祖到国防科工委担任政委职务后,深入到远在深山、大漠的国防试验基地工作,看到许多偏远的基层单位的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子女就学困难问题特别突出:没有学校、没有固定老师。他就想,真的就让这些中国“最可爱的人”这样“献了青春,献子孙” 吗?应该尽可能地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对得起这些人的无私奉献。
1987年绍祖让国防科工委有关部门与北京一零一中学取得联系,成立了“基地班”,接受国防科工委的委托专门培养“老基层”、“老边关”的子女。“基地班”第一期共55人,他们是分别来自马兰、渭南、东风等基地的科技人员子女。这些孩子常年随父母在偏远基地生活,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学习基础非常薄弱。当时部队安排了带队指导员负责生活,学校安排了化学姚桂珠老师担任班主任。“这些孩子非常珍惜学习机会,虽然基础差,但都倍儿刻苦。他们的父母嘱咐他们好好干,对得起组织、对得起伍伯伯,他们都憋着劲儿呐……”姚老师现在回忆起来还是不住地感慨,“这可真是给部队的同志们办了件实事啊,家长们特别感动。”
绍祖勉励这些孩子一要锻炼身体,二要抓紧学习,三要增长见识。他还指示每个周末带“基地班”学生参观博物馆、看升旗、登长城,丰富业余生活、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每次外出活动都叫人给孩子们照相,寄回基地的父母,免去他们对孩子的牵挂。他经常叫人来学校了解基地班孩子的情况,有一次甚至派自己的儿媳来,回去向他亲自汇报。为了减轻他们对父母的思念,学校也经常组织各种活动。有一次学校给孩子们过集体生日,绍祖竟然亲自来了,老师和孩子们都特别感动:他是一个多么忙的人啊,但他的心里一直装着这些孩子!
一年后,绍祖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请一零一中学的领导和老师进行座谈,总结办班经验。会后,大家提议和伍政委合个影,绍祖愉快地答应了,他坚持自己在后面站着,要校领导和老师坐在前排的凳子上,以示对学校和老师的感谢与尊敬。
当时绍祖委托母校办“基地班”,既不是下指令,更不是搞特权,那不是他的风格。那时的一零一中学,历经文革的浩劫,早已经不复往日名牌校的显赫,破破烂烂像个大杂院,升学率也排在海淀前十名开外。但是绍祖认同母校的教育,在部队最需要的时候,他想到了母校,这是对母校的信任。他相信,母校有这样的境界、也有这样的能力为国分忧。“基地班”一共办了两届,后来因为情况变动,转到南方。当年的这些孩子今天大多已经接过了父辈的枪,成为国防战线上的尖兵。
 
同班同学王英民:绍祖能提出“全民健身”理念,是咱一零一中的学生
 
绍祖做了体委主任后,正赶上中国奥运代表团“兵败汉城”后的舆论风暴,他工作压力很大。但他有一个优点:善于听取别人意见。据老师们回忆,他上任不久就登门拜访王伯英、王寿生、王占春几位体育界名师,听取他们对国家体育工作的意见。几位老师根据他们从事中学体育工作的经验,反对唯“金牌主义”的指导思想,提出应该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提高整个国民身体素质,国家体育成绩才能真正好起来。
绍祖非常同意老师们的观点,他有在学校学习的切身体会。绍祖刚入学时身高不到1米40,是初中全班最瘦小的。入学后,他上体育课、自觉锻炼都很努力。一零一中校址在圆明园废墟上,当时操场北面就是长满了芦苇的福海,跑“大苇塘”是全校学生的必修课,每周都要跑上两三回。在这2400米长的跑道上,绍祖和老师同学们怀着“为革命而锻炼”的共同信念一起跑步,从不叫苦。渐渐地他体育成绩好了,有一次在班级的跑步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后来竟然能和一零一中学获北京市长跑冠军的校友同场竞高下。他身体也慢慢结实起来,原来那个瘦弱的“小萝卜头”,高中毕业时已经变成一个健壮的小伙子。
一零一中的运动训练,除重点抓田径、足球两项外,还组织了篮球、排球、游泳、体操、舢板、航模、武术、射击等多种活动。体育活动是比较普遍的,面向全体学生,它与目前很多学校所谓的特长生迥然不同。进京不到十年,一零一中就成为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在各种比赛中更是名列前茅。田径队到六十年代初,几乎囊括了北京市中学生运动会各组团体总分前两名。一零一中体育工作的重点,最主要的成绩表现在,全体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和积极参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都养成了一种自觉的锻炼习惯。
1997年,年近花甲的五七届毕业生们组织了一次与国奥中心职工的对抗赛。大学教授袁怀雨60米跑出了7秒多的好成绩,绍祖也在立定跳远中跳过了2米。他们说:“中学时代的体育活动,不仅给予了我们一个健康的身体,也培养了我们坚忍不拔的性格。我们怀念圆明园的大苇塘。”绍祖所在的五七届1班,足球、篮球、排球等体育项目都在当时校内闻名,这恐怕也给这位学核物理的将军领导全国体育工作以信心吧。同班同学王英民老师激动地说:“绍祖能提出全民健身理念,作为一零一的学生很自然。它关系到全民族的素质和未来,值得载入史册。”
 
绍祖赢得了世人的赞誉。这个曾经领导过国家战略国防工程的将军,就是那个开蒙于革命圣地、成长于历史名校的红小鬼;这个曾经领导中国体育走向巅峰、组织过亚运会、申办过奥运会的领军人物,就是那个徒步行军2000里、在“大苇塘”边奔跑了6年的少年;这个在位时关怀下属、退休后还为创办100所红军希望小学奔波的老人,就是那个当年被许多老八路亲切抚爱过、在圆明园里参加过许多次劳动的孩子。——绍祖的成长路线如此清晰!绍祖的生命之树,深深地植根于生养他的土地之中……
绍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学校的领导、老师、老同学、老校友们为你送行,无数共同工作过的同志、朋友为你送行,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也亲自为你送行。大家痛惜之余,纷纷列数着你的功绩和感人事迹,绍祖你可听到?你一定又是摆摆手,哈哈一笑了之。你是一个低调的人,我们也不想违拗你的意愿,为你高唱赞歌。我们只是希望,共同完成一幅记忆拼图,留住你的音容笑貌,时时追忆;再现你的风范品格,以励后昆。
绍祖校友,你是母校的骄傲!
致谢:
北京一零一中学退休教师  王寿生
北京一零一中学退休教师  王伯英
北京一零一中学退休教师  姚桂珠
北京一零一中学退休教师  刘桂英
北京一零一中学退休教师  李珍
北京一零一中学退休教师  王冬
北京一零一中学57届校友  王民英
北京一零一中学离退休办公室  刘学军
 
参考资料:
1.《历经奥运非常事 魂牵体坛不了情》:北京青年报  2012.9.23 第18版
2.《感谢母校对我的教育》:伍绍祖.《七彩的岁月》  2001.2
3.《七彩的岁月》:王伯英.《七彩的岁月》  2001.2
4.《怀念施光南》:伍绍祖口述  北方网
5.《我要飞翔,我要歌唱》:源潮.《施光南的歌》施光南音乐艺术推广中心
6.《一路追求一路歌》:马勇  广西壮族自治区史志办
7.《伍绍祖:七十载风雨人生路》:伍绍祖口述  新浪网
8.《后世不忘前世之师——伍绍祖一席谈》:蒋佩玉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50年育才文学小组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前右一为伍绍祖)
1994年教师节部分师生在人民大会堂(左一为伍绍祖)
秦新华 秦钢 伍绍祖 师策昊(李钊)1948年夏在西柏坡(前右一为伍绍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