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集团导航页

  • 校友之家

校友之家

首页校友之家

大道至简 水滴石穿——87届王薇同学专访

问:请简要介绍你的工作学习经历。

王:本人1987年就读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1992年毕业后至今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目前在神经内科任主任医师,行政副主任职务。

问:从事临床工作很辛苦,这么多年的临床实践,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王:从事临床工作的确很辛苦,作为一个母亲,我在儿子的成长中很长时间是缺失的,甚至孩子的老师把我妹妹一直误认为是他的妈妈。我没时间带孩子上课,没时间陪他游戏……孩子视野中的妈妈始终都在忙碌,直到儿子高考的关键时刻我身在非洲而不能与他一同度过那段惶恐的日子。

但是,这么多年的临床实践,从一名小小的住院医师,一步步成长成为主任医师,我为无数的病患解除痛苦,穿梭于急诊,门诊,病房之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病人的笑脸,家属由衷的感谢!

问:从大学毕业之后,你一直在安贞医院,稳定的工作背后是辛勤的付出。回首过往,你如何看待年轻时候的事业选择?

王:从大学毕业之后,我一直在安贞医院,稳定的工作背后是二十多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的生活中只有工作,直到今天我身为主任医师,半天的专家门诊需要接诊20-30位患者。医生的工作实际包含医,教,研,防很多内容,那就意味着我们不仅仅是医生,我们还是教师,研究员,疾病防控工作者。这其中的辛苦似乎不是能够用言语表达的。但是,回首过往,当时考入医学院学习是懵懵懂懂的,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消逝,对医学的理解越来越深入,面对诊治的病患和家属,我越来越热爱我的工作,对我年轻时候的选择无怨无悔,希望对病人能够做到“有时治愈,经常关怀,总是安慰”。

问:二年的西非几内亚援非医疗队的经历,带给你怎样的感悟和收获?你如何看待相隔遥远的人们,在巨大经济文化差异与地缘背景下的沟通和理解,分歧与抗衡?

王:人生的成长一定从逆境和艰苦中收获更多!几内亚这个贫穷的国家与我们的祖国相隔遥远,存在巨大的经济文化差异,跟当地的医生合作者的沟通时时存在分歧与抗衡,但沟通和理解从来都是化解这些矛盾的试金石。不断的努力,我与合作的中几友好医院的院长,科室医生们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样的经历注定成为我人生财富的一部分,让我懂得换位思考的重要,更加明白包容的意义!

初到几内亚,最为震撼的事情就是去参观亚斯汀医院了。两重意思,其一这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古老医院,同时她是科纳克里,乃至几内亚第二大医院。其二,在过去的三十余年里,援非医疗队的先辈们主要工作在这所医院。当我们走进这家医院,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肮脏,混乱的表面下是几内亚医生,几内亚医院管理者的无私,无谓的工作。没有检验设备,没有手术室的无影灯,没有高精尖的医疗辅助检查条件,医生们在没有空调,甚至没有电风扇的诊室,治疗室,手术室里工作。450张床位上每一张都躺着虚弱的病人。据说这里最高时HIV的筛查检出率为70%,但是绝大多数病人不查,因为价格昂贵,医生们在无任何HIV防范的情况下为病人进行手术。但是,几内亚医生们个个笑容可掬,态度谦逊而诚恳。病人没有明亮,洁净的病房,450张病床均是6张床一间的标准间,气味令人作呕。这里的神经内科有36张床位,在这所医院是较大的科室,主任是60余岁的长者,高大,威严,看着他忙碌得身影我心里除了敬畏还是敬畏。

问:亲历埃博拉疫情,你怎样定义生命,职责,友谊和亲情呢?

王:时间飞逝,转眼我已经离开几内亚将近1年了,而埃博拉病毒这个恶魔依然没有远去的意思,当全世界动员起来与之勇敢搏斗的时候,我相信曙光就在前面,但是那些被疾病夺去生命的英灵的家人怎么样了?在失去了家中顶梁柱后那一大家子人的生计可能都存在问题。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帮助他们,这些在我心里的伤口上再撒了一把盐!

在几内亚两年,从开始时的惶恐,不知所措,到后来习惯了每天用空矿泉水瓶子储存自来水以备随时停水时的不时之需;习惯了停电时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家里从容地过活;习惯了在UPS断电的“滴滴”声中安然入睡;更习惯了随时就会瘫痪的网络;等等……这一切,似乎在国内生活中的所有基础必要条件在我生活两年的西非几内亚的首都科纳克里都是会随时消失的,下一分钟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不能确定,因为在这里连人都是会转眼间就离开了:埃博拉病毒病肆虐在这个贫穷的穆斯林国家,已经有6名中几友好医院的医护人员被埃博拉病毒病夺去了生命,其中包括跟我合作了1年的神经内科几内亚医生卡马拉。

两年间唯一不变的就是亲人的支持。每天早晨和老公的微信,每天中午和儿子的寥寥数语,每个周六上午跟全家的视频都是我生活中永远的慰藉!亲情支撑着我在距祖国万里之遥的几内亚顽强的生活。

当我重回熟悉的岗位,温暖的家,这700多个日日夜夜的一切抽离为清晰的片段仍在眼前。感谢这段难忘的经历,呈现给我生命的另一番风景,是脆弱短暂的,也是顽强坚韧的;昭示了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是平凡中的伟大, 是危难中的拯救。友谊与亲情,越是艰苦的环境,不确定的条件之下,越是弥足珍贵的休憩港湾!

问:生活和学习了6年的101母校带给你什么?

王:生活和学习了6年的101母校,带给我广泛的兴趣,扎实的基础知识,宽广包容的胸怀,这些都在我从年轻到中年的岁月中受益匪浅。还记得老师们的谆谆教诲,音乐课上的吉他弹唱,美术课中户外写生,生物课上的解剖实践;还记得冬季长跑时操场上的火热场面,劳动课时校办工厂的工作。更记得校园参天的大树,寂静的荷塘,朗朗的读书声……

问:当你经历了这样多的故事,如果有学弟学妹们问你“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你会给他们什么样的建议?

王:当我经历了这么多的故事,有苦有甜,有欢笑更有泪水。但如果今天跟我儿子年龄相仿的小学弟学妹们问我“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我想我会说:好的,世界这么大,你们这么年轻,一定要去看看。但是,仅仅去看看是远远不够的,世界这么大,你们才是世界的主导者,你们要去学习,要有自己的主见,要学会独立思考。世界这么大,只有完善自己,才能立足于这个世界,才能为这个世界做出你自己的贡献,体现你自己的价值。

 

转自“北京101中87届同学会”